宜昌寺庙
三峡寺庙
您当前的位置 : 首 页 > 佛陀教育 > 智慧文海

星云大师的生活与佛教思想—屈燕飞

2019-11-12

星云大师的生活与佛教思想—屈燕飞

--------------------------------------------------------------

       《佛教与人生》是星云大师《讲演集》系列整理再版之后的“人间佛教系列丛书”之一。由于是整理自讲演集,所以书中基本保持了星云大师讲演的原有的基本主题。本文主要通过其中的几大主题试图了解、认识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的基本理念,并不揣冒昧做点探析。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书在做演讲之时面对的主要是一般信众,所以书中所论及的佛教与生活的关系也主要是针对一般信众而言,或者用星云大师的话来说就是“用佛法来指导生活”。更重要的是所谓的佛教就是人间佛教,因为“佛陀出生在人间,修道、成佛、说法度众都在人间;佛教本来就是佛陀所说,本来就是‘人间佛教’”。出家僧徒所要做的就是依据佛陀所教传的佛法利益众生,指导众生。

       那么我们首先要问本书的主旨是什么,或者说星云大师在本书中主要探讨什么样的主题?星云大师在总序中说:“我们生活在人间,人间有男女老少,人间有五欲六尘,人间有生老病死,人间有悲欢离合。在缺憾的世间里,我们如何获得欢喜自在?如何发挥生命的价值?如何拥有安乐的生活?这是我们探讨的课题。”毫无疑对于这些问题,佛教有自己的解答。那么我们来看星云大师是如何解答这些问题的。 

       一、佛教与生活(二)

      本篇主要从佛教的物质生活、佛教的处世生活以及佛教的精神生活三个方面来揭示佛教与生活的关系。

      星云大师认为我们生活之中处处渗透着佛法,简单如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中都有佛法。星云大师说,一般认为佛教不追求物质条件,不追求快乐的生活实际上是一种误解,其实《阿弥陀经》中所揭示的佛国乐土就是物质条件极为丰富。实际上佛教修持有五种位阶人、天、声闻、缘觉、菩萨,而这五种位阶是有区别的,前二种是针对的是普通在家信众,后三种针对的是出家的僧人。但是佛教并不否定前二种位阶的意义,相反在“三发心”中的首发心就是发的增上心,招来的是人天果报,这种果报“对物质生活并不采取否定的态度”。更为重要的是不仅在家的信众离不开衣食住行,甚至出家的高僧大德也离不开衣食住行,星云大师列举了历史上很多的大德的例子来揭示衣食住行的普遍意义。

      在佛教看来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应该抱一种什么样的态度?星云大师从死摄化他上、六合敬里以及四众弟子三个方面给出了解答,不管是在家信众还是出家僧人都应该持一种互相尊重、互相礼让的态度。

我们不仅要有正确的生活态度,正确的处世态度,同时还要有正确的思想见解。在星云大师看来正确的思想见解应该是建立在“八正道”上,其中尤以“正见”为首要,只有“有了正确的思想见解,才能过着真正富足的精神生活”。历史上的大德为了坚持自己所坚守信念不惜得罪权贵,甚至不惜牺牲自我。那么正确的见解远吗?是不是一般人不能达到呢?“一个对佛法有基本认识的人,要有虽苦犹乐、虽难犹易、虽无犹有、虽死犹生的思想。一个对佛法有着真正体验的人,在他的心目中,苦和乐不是两个,难和易不可分开,有和无没有区别,生和死本是一体。”可见正确的见解不在别处,离我们也不远,就在日常生活之中,“就在世间的衣食住行上,就在人我的处世经验上,如果能讲佛法付诸于生活上实行,则能一生受用无穷”。

      佛法不在别处,就在我们日常的衣食住行之上,就在我们日常的处世态度之中,就在我们日常的思想观念之中,重要的是如何去践行它。

      二、佛教与生活(三)

   “佛教界的人士,不论是出家的大德法师,还是在家的居士信徒,常常将佛法与生活分开,就是出家几十年的长老法师,有时候语言、行为、思想、观念,都和佛法的实践法门未能完全相应,在日常生活中,不能把佛法表现出来。”可见,星云大师一再强调佛法的普适性,即离不开日常的生活,同时也否定批评了在佛教界那种根深蒂固的认为佛教是一种出世的宗教而脱离生活的思想观念。本篇星云大师从净化的感情生活、合理的经济生活和正觉的道德生活三个方面来揭示佛法不离日用生活的正见。

      人是有情大众,感情是人最基本的生命状态之一。如何正确处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着我们生活能否幸福。那佛法能给予我们什么启示呢?星云大师说佛教教人一种奉献的感情而不是自私占有的感情,教人一种更深邃、更广大的感情而不仅仅限于较为狭隘的亲情之间。学佛的人应该持一种“‘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大慈悲精神,发挥情感的顶点,与众生同体,这就是净化的感情生活”。

同样,财富对于普通人而言也是最重要的部分,那么如何看待一个人贫穷与富有,如何把利用手头的财富,又如何获得财富?我们一般人总觉得自己贫穷,一无所有,而佛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更重视内心的财富,因为一个人的欲望是无尽的,永远无法满足,而真正能让我们富足的只有内心的财富。所谓内心的财富不是别的就是“真如佛性”。但是我们要纠正那种认为佛教视财富如毒蝎的错误观念,佛教实际上并不轻视财富,佛教鼓励人们通过“正命”获得的财富,她更鼓励人们讲正确途径获得财富能够化为“净财”。

      我们不仅要处理好我们的感情生活,正确看待和获得财富,同时我们也应该过一种正觉的道德生活。一个人信仰佛教容易,不过践行佛法所提倡的教理却难,“如佛法教我们要慈悲,可是有些人内心仍然充满嗔恨、嫉妒;佛法要教我们布施,可是有些人仍然悭贪成性;佛法教我们要正业、正命,从事正当的工作,过正当的生活,可是有些人仍然以赌吃玩乐为业”。生活中我们利己容易,利他却难,佛法告诉我们不仅要过利己的生活更要过利他的生活。佛菩萨为了有情大众能够解脱甘愿牺牲自我,虽然普通人做不到这点,但是先可以做到利己之后再去利他。我们经常发愿去做某件善事,不过往往发心之后就没了下文,如果能坚持自己所发的初心“则成佛不难矣”。

   “佛教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佛法也在我们的生活里俯拾皆是。无论是感情、经济、处世、道德等各方面,如能将佛法落实、融入其中,才是真正的‘佛教生活化’、‘生活佛教化’。”星云大师一再强调佛教不离生活的正见。

      三、生活与修持

   “佛教与一般哲学的差异,在于佛教不只是讲知识、理论,更注重虔敬的信仰和完美的道德,以及实行的修持。”星云大师对于当前那些空有信仰却不实行修行的现象深为痛惜,他从四个方面来讲佛教的修持,并来对治这种不良的现象。修行有修身、修心的区别,不过二者同样重要,“只修身不修心,不能出三界;只修心不修身,虽有出三界之可能,却难以证得很高品味”。不仅如此,修行还分在家修行与出家修行。就出家修行而言,尚有大小乘之分。不同于小乘脱离大众的修行,大乘修行因为要推动人间佛教,所以跟生活看起来跟普通大众没有区别,而事实上,大乘修行者虽在行入世的事,有的却是出世的思想。“至于在家居士的修行,首先要受持三皈、五戒、八关斋戒,或是菩萨戒,然后再进一步修行有关大乘宗派的法门,如参禅、念佛等。”星云大师批判了过去出家僧徒以自己修行的要求来要求在家居士的修行,殊不知“小乘苦行的出家人思想,并不适宜于在家人的生活”。星云大师强调,“在家人信仰的人间佛教,应该是一个幸福的佛教,是一个快乐的佛教,现世种种的福禄,只要取之有道,并没有罪恶”。星云大师同时也批判那种只以苦为修行的观念,说这种修行是一种“冷冰冰”的修行,他认为乐行也是一种修行,而且是一种“热烘烘”的修行,只不过这种修行迷失自己。所以星云大师提倡一种不苦不乐之间的中道修行观念,说“唯有不苦不乐的中道才是解脱之道”。

      此外,星云大师还谈到了修行的方法,即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修行,包括:如何处理衣食住行、如何安排身心世界、如何和谐人际关系、如何使用金钱财物等几个方面。生活之中处处有修行,只要按照佛陀的教义去生活,去处世,去获得财富都是修行,都应该受到肯定。

      总之,佛教的修行不离于生活,不管是在家信徒还是修行大乘法门的僧徒都应该在生活之中修行,或者说修行就在生活之中。

      四、生活与般若

      我们知道作为六度之一的般若是大乘佛教最重要的义理之一,尤其是对空宗更有着特别的意义。但是星云大师却认为我们很少有人真正懂得般若的意义,“一般都以为般若就是智慧,或者是知识,事实上并不是那么简单”。那什么是般若?“一般的知识是从事相上去认识世间,那是分别意识,不究竟;般若即大圆镜智,普照世间,还我们本来面目,从本体上来认识世界”。所以它跟一般的知识不同,一般意义上的智慧也不同。就般若本身也有层次,较低的是“正见”,次之是“缘起”,很高是菩萨所认知的“空”。空不是空虚,也不是空寂,“‘空’不是没有,‘空’是建设有的”。星云大师认为,般若有这样几方面的作用:能知苦、灭苦,能观空。

      如果我们把般若的智慧运用于生活之中,我们将会看到不一样的世间。比如说我们以般若的思想来看待人际关系,就不再觉得“做人难,难做人”,因为“如果把一切众生,好或不好都视为我的兄弟姐妹一样,就不会有你我对待的痛苦;或者和别人的立场调换,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也很容易起慈悲心”。“外在的一切,终不是究竟、长久的快乐。改变观念,拥有般若的思想,才是生活快乐之道。”那么如果我们坚持般若最终会进入一个什么样的境界呢?“在般若、涅槃的世界里,没有你我的对待,没有时空的限制,没有生死的轮回,不在三界内,超脱于无形中,这就是般若的人生,是真正的解脱自在。如果能认识空,证悟般若,那就是永恒的人生”

      五、小结

      生活离不开佛教,佛教也离不开生活。我们的生活需要佛教来指导,如果没有佛教的指导,我们就无法获得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最重要的是我们一直会流转于无尽的轮回,永远无法获得解脱和大自在。相反,如果我们能在生活之中正确地践行佛教所要求的生活观,不仅我们能很好的处理像如物质财富、精神困惑、人际关系等等难题,获得现实生活的满足和幸福,同时在践行佛教教理的过程中,逐步消除恶业,并逐步了解、认识乃至彻悟整个世界“空”的本质,证悟般若,最终获得解脱。此外,佛教本身就是人间佛教,离不开生活本身。佛陀本身出生、生长、证悟、成佛都在人间,所以整个的佛教就应该是人间佛教。星云大师否定了小乘那种脱离生活的出世的修行之法,肯定了人天乘和大乘的修行。人天乘和大乘都是在生活之中修行,前者获得的是正见的般若,后者获得的是空的般若。

      我们知道佛教自明清之后偏向出世的一面益发严重,所以近代以来以太虚大师为首的高僧大德极力扭转这种倾向,太虚大师提出“人生佛教”予以对治,并强调了人间性的重要性,认为人间是佛教修行最重要的阶段之一,不应舍弃与否定。星云大师的人间佛教正是接续了太虚大师等人重视人间的理念,并且做了更高度的肯定。首先星云大师充分肯定了在家信徒生活的正面意义,即认为在家信众只要过着佛陀所要求的生活就是一种修行,或者说对于普通信众而言佛教修行不能在生活之外去寻找,生活的意义或者价值就在生活本身。另外,即使对于出家的僧徒而言也不能够脱离生活,因为同样你的一切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都在人间,更重要的是修行大乘“菩萨行”的僧众必须以救拔、超脱有情大众为己任,所不同的是要以“出世的心来做入世的事”。相比于太虚大师,星云大师对于人间性的强调无疑更为彻底,前者认为人间只是佛教徒修行的阶段之一,而后者则把人间作为佛教修行的整个道场,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人间之外别无佛教,佛教就是人间佛教。(屈燕飞,男,陕西神木人,四川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哲学及其经典诠释)

                                                                                                                                                                ——宜昌佛教

标签

最近浏览: